翻看六祖的《坛经》,我几乎动摇了我的一些信仰(或者自认的公理),这并不是说受了这部经书的浸染,我会向往佛道,或者期求一朝顿悟。
首先我要说的是惠能真的是一位天才,而且准确的从行而上的视角讲是一位天才的哲学家。
由于人生活这个世界,总是要和这个世界发生关系,总是要一天天的长,一天天的必须去吃饭、穿衣、然后从事一些与社会有关的思考。惠能作为中国禅宗顿悟宗的创始人,他的《坛经》其实产生过程和夫子的《论语》一样,不过是记述了一些六祖的经历以及和门人的对话(当然是通过这些来说明其思想),而这就足以让这本
书登上“经”的高度,给以和印度的释佛一样的规格,直白的说,六祖是被奉为中国的如来佛。
但是和一些大师不同的的是,惠能确实是一个不识字当然更不会写字一辈子的文盲。
一个大字不识的人能成为一代宗师,不仅是天才,按我们今天的观念来看,简直是超级天才。
从这里看,惠能和尚确实是幸运的。
把这样一个人放在今天的社会环境,看看他有多少成功的几率:
1 彻底没有文化。(更谈不上有博士帽或者海归甚至博导级的教授;)
2 家境贫寒,由于父亲去世的早,以打柴为生。(这样没有资本去追求更高的发展)
3 从黄梅受钵衣后到隐藏曹溪山林几乎类同夫子的奔走巡游。
在对文凭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,从上面的遭际我们看,惠能是绝对不能成功的,他要么被人因贫困而鄙视;要么因没文化而被看不起,要么可能被指为邪教。
但是在那个年代——唐朝,惠能成功了,以上诸因素并不妨碍他的成功,这在〈坛经〉里是有记录的。在我看来,这归缘于他的几次主动“说法”。
第一次,送柴时,在客店外听人诵读〈金刚经〉时感悟;
第二次:在初谒黄梅时和五祖的对白;
第三次:和教授师神秀所做偈子的对照;
第四次;在广州法寺讲<<涅盘经〉>>。
在六祖为宏扬顿派禅宗的时候,各种佛派其实一直就没停止过争论(斗争)。最终六祖胜出了,当时和后来的王朝都给他了许多封号。
所谓“不著(写)一字,尽得风流”。后世几乎没有人可比肩。
2007-12-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