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园中的一棵树
上一篇 / 下一篇 2017-11-24 18:07:29 / 个人分类:文学世界
马新堂——故园中的一棵树
——张春昌文集《故园小记》赏析
成长的倩影是我们印在故乡的油画,永不褪色;故乡的山水滋养着我们成长的血脉,永远相连;我们是故乡渐行渐远的
背影,却永远牵挂。
连日来,拜读
一、故园小记见证感恩真情
苦难是人生的老师,经历是人生的财富。同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我们,生活的经历有着不少相似之处。因了这些吸引,读着《故园小记》,徜徉在故园里,夏日的热浪顿时消失;沉浸在故园里,时而翻阅欣赏,时而掩面流泪。
《母亲的绣花图》是唯一留给他的念想,就像他所表达的:“读此画图,是读母亲的岁月,是与母亲的心灵对话。虽然她到了另一个世界,但她笔下的图案都寓意吉祥,象征美好,给人无限的感动与启示。我知道,母亲在天堂定会微笑,就像夏日的荷花纯净、庄严!这些图画将在我的心灵深处永远盛开。因为,它是母亲留在这个世上最好的礼物。”以至40多年来,母亲的离世成了他心头解不开的结,以至他后来在“人生感悟”里说:“母亲,您永远地活着!”
《那青青的菜园》中,每当他回想过去,回想父亲那青青的菜园,总有一片盎然的绿意留在心间。青青的菜园里,有父亲辛劳的身影,也有他儿时的笑声。父亲的多才多艺,乐施好善,为家人树立了学习与做人的榜样。父亲虽然去世了,但是父亲为家人传承的精神,成了儿女生活的宝贵财富。他怀念父亲,缅怀父亲,重睹父亲的遗墨,寄托他无尽的思念: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孝而亲不在。”父亲,您安息吧!
在《父亲的心》、《儿子长大了》中,抒发的是一个为人父的情怀。久居城市,于对乡下亲人的愧歉中,他始终尽着为人子、为人夫、为人父的职责。在自己的关爱呵护中,儿子的成长给他带来了欣喜。孩子的懂事、进步,都是给他莫大的慰藉。
走过的小路有无数条,但惟有家乡的那条路、那条河,成了他童年记忆的美丽剪影,让他念念难忘。在“小路的记忆” 中,他“走过苏家坝”,成了他的“河边记事”。清水河畔的丛丛芦苇,点缀了他少年时代的浪漫年华,让他“利桥忆旧”,让他想起“勤工俭学的日子”。
远去的水磨,经历了饥饿年代、“文革”年代、改革开放年代不同风雨的洗礼,见证了不同的历史事件,有过荣耀,有过屈辱,有过不堪回首的岁月。石磨不复存在了,但石磨的一段历史永远珍藏在人们的记忆里。
他感谢那些日子,感谢大山,感谢大山富饶美丽的风物!感谢辗转求学的路上,连载着的那些故土乡情。
离开故乡山村时,村民们依依不舍,一个个挥泪为他送来核桃、木耳等土产品,让他带回小城,把故土亲人的情意转告给老父亲及弟妹们。背着沉甸甸的行囊上路时,望着亲人们的背影,望着远去的房舍,泪水无休止地敲击着一个异乡游子的心。历史已成旧事,而“故土”与“乡情”永远是纯朴的,像山里的石头,纯净的小河,是一首永远动情的歌。
亲人团聚的泪水,隔着时空的牵挂,对父母含辛茹苦的感激,对这片土地陌生又熟悉的感情——所有的感情,都随着千河酣畅地流淌。悠悠千河,一条古老的河,源出张家川县,流经陕西陇县、千阳并入渭河。作为陕甘两省人民感情的纽带,谱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。难忘你,千河!向你敬礼,千河!
《此情绵绵》中,与梁军在相谈的宝贵时间里,赠予他的不仅是那幅书法,还有如何学习、处世、做人的秘诀。《和田爸在一起的日子》中,记写了他人生路上遇到的第一个贵人——田爸。忘年交田爸,给他的童年和少年带来了成长的欢悦,进步的喜悦。
《
此后离开学校,离开哺育他成长的利桥20多年了,他常
如今,听
写《为
二爸的所有信件,所有书法,年月已久,纸张绵烂。为了永久保留,他时常翻看复印件,将那珍贵的原件悉心珍藏。因为那信件,是他的“大学”,他的念想,他的财富。叔父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,默默耕耘,言传身教,成为大家学习、做人的一块永远明亮的镜子。
读着
得益于这些贵人的教诲,虽然三次搬迁,长大进城,天水城的文坛成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,但是他没有忘记故园生他养他的地方。他深深眷恋着这块故园,因而,在《故园小记》里,他用紫丁香的花瓣,在春天的琴键上,在记忆的绿叶上,拨动着心弦,弹奏着一支思念、赞美、感恩的乐曲。难怪,他的厚道与真诚,成了他的独有标签。
从他的身上,我理解了寒门出贵子的真正含义——寒门出贵子,不一定就是为了考上北大、清华等赫赫名校,最终成为做官为宦的强权势利者。走出寒门,扎根于城市,依然懂得友善,懂得感恩,懂得仰视敬畏,坚强地成长为一棵挺拔之树,才是人生第一要务。
秉持着优良的传统教育理念,他用心地养育自己的儿女。他儿子军校毕业,他女儿是教师。生活的细节里,他给儿子起名“贤良”,寄寓着他对儿子的期望:在部队上,争做贤达栋梁之才。
蓦然回首的姿态,就是塑造人生的重彩。世界上没有唾手可得的幸福,惟有不随波逐流,真诚地感恩逆境,经历一次又一次淬火般的锤炼,才能一步步接近幸福。
于是,在生活这堂课上,他学会了刻苦与忍耐、淡泊与宽容,体味真诚,体味真情,体味感恩,体味冷暖人生。于是,在艰难求职、痴迷爱好的路上,生活的窘迫,追求的迷惘,没有使他屈服,他始终风雨兼程,与命运顽强抗争,从波中一叶,到浪中掌舵,终得华丽转身,扭转了自己的人生,如今成了资深媒体人!
《故园小记》里渗透着生命的领悟,承载着浓浓情意。《故园小记》里,营造的是一处纯净的世外桃源,不掺杂一点俗世尘埃。其间的缕缕墨香,安慰了不快,抚平了旧伤,相伴了一段葱荣年少的时光,诗意着似水流年。
《故园小记》携着时光,相伴自己左右,已让
二、陇原风物记载民俗文化
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,而民间文化又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,不是穷乡僻壤的“专利”,也不是古老部落的“土特产”,而是遍布于任何地区、任何人群,表现为任何形式的文化现象。
“民俗”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、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,既包括农村民俗,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;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,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人为行为、心理活动等形式传承的思想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。
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。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,就有民俗文化的存在。各个层面、各个角度的民俗文化各具特色,成为开发民俗旅游的丰富资源。
在“陇原风物”一栏,
《街亭史话》让我知道了地处秦安街亭古战场西侧的中山乡簸箕村,山势险峻,松柏苍苍,而且在这风光旖旎的地方,流传着“诸葛枕,田孝损”的神奇传说。《壮哉,卦台山》让我知道了距离三阳川渭南镇不远处,那座似神游于渭水之中的引颈长龙,云烟萦绕的山顶露出庙宇的突兀山峰,便是卦台山。《钟灵毓秀凤凰山》让我知道了钟灵毓秀、地灵人杰的秦安山川,不但有引人无限遐想的人文传说,还有古老厚实的文化沉淀。《双玉兰堂觅胜迹》让我知道了双玉兰堂前的玉兰花,在春天里“春风夜放花千枝,满纸银色雪纷纷”,使过往行人争览奇观,无不赞叹。
《马尾香荷包》让我知道了马尾香荷包是甘肃民间的文化瑰宝,它不但把中国古老艺术推向世界,而且促进了“丝绸之路”中外交流的友好往来。《秦安葫芦河》让我知道了众多的传说与遗址,足以证明秦安是伏羲故里、女娲之乡。《利桥“夜明珠”的传说》让我知道了山青青而田茂,鸟啾啾而山幽,泉涓涓而清澈,竹影婆娑,山石奇绝的北道区利桥乡王家庄,不仅“雕塑”出了典雅旖旎的风光,而且留下了一段八宝潭“夜明珠”迷人风趣的传说。
了解民俗风情,记载民俗文化,他的文章短小而活泼,言说有据阐发得当。书中根据传说与趣闻而展开的历史纵深,而表述的现实境遇,尤其生动感人,让人浮想不已。无论是远古的传说,还是现在的趣闻,无论是寺庙盛景,还是人文史话,这些陇上风情,这些民俗文化,都在他的文中涉笔成趣。
三、江山览胜中热爱自然、敬畏自然
走进大山,就走进了巍峨;走进大山,就走进了质朴;走进大山,就走进了灵山秀水。
“江山览胜”一栏,每一篇游记,是在拜谒游览之中,抒发着自己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感怀,给读者留下难以忘怀的纪念与感触。每一篇美文,都不失为一份完美的导游词,让人觉得自己行走天地间的孤陋寡闻。
仰韶,一个原始的名字,一个充满敬意的名字,一个响亮世界的名字。千万里,我追寻着你!追寻你,就是追寻中华文明之根;追寻你,就是追寻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!读《仰韶村,千万里我追寻着你》,使我如站春风里,忘记了自己的来路,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旅游者。我心怀感动,眼眶湿润,源于祖先的伟大,也源于考古者对于祖先文化的态度与精神。
古人说,人须有三种敬畏:敬天,敬地,敬自己。天佑苍生,片刻不离,因“知时”而被敬畏;地生万物,春播秋收,因“知止”而被敬畏;人成万事,审时度势,因“知度”而被敬畏。
再见了,龙门石窟!有朝一日,“我”还会来看你,愿有幸与你一体融为大自然的景观,虔诚于天地间。“我”认真地走下九层的“天堂”,为“我”当初的推脱忏悔,一步步,一层层,再次感受这天堂的辉煌壮丽。怀中抱着沉甸甸的佛学经典,“我”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人常说天堂与地狱只在一念之差,就看你怎么选择:只要一时觉悟了,其境界就变了。要不是孩子帮“我”转“境界”,“我”哪能得到如此经典,哪能登上这真正的天堂?夜色已重,再回首,新天堂愈加壮美,如一首史诗,立体在苍穹下……
“我想向你鞠躬,我的敬礼不能达到你歇足地方的深处。”走出高僧墓,但永远也走不出白马寺这个佛光初照的地方。“我”的感情似乎被这“白马”牵绊,虽过半月时间,却依然无法置身于寺外,以一名游客的身份,用文字表达曾经拜谒过的这个地方,因为佛法的博大精深,因为寺院的风雨沧桑,因为第一缕佛光的力量……
这样的篇章,还有《远望贺兰山》、《沙湖漫笔》、《西夏王陵,中国的“金字塔”》、《关山秋韵》、《关林朝圣》、《秦始皇兵马俑记游》、《拜谒法门寺》、《华山览胜》、《乾陵散记》等。眼观、耳闻、脚步所过之处,用笔记录,用心写作,突出了一个“勤”字,作者给读者留下神话般的精彩篇章。
生活中,我们也要懂得休养生息,学会进退之法,知道命运有时需要人为,有时也属天意。守在规矩中,居在方圆内,一切安宁就会不期而至,一切美好就会如约绽放。但是,我们也要有所敬畏,有所努力,有所期待,即便气象万千,也要寻得一片晴空,找到一轮朗月,让我们行事有约束,心中有敬畏,养成一种浩然之气。
大自然的鬼斧神刀,一页页如风云散尽,变幻着时空。江山览胜中,作者借景抒情,寄情于山水间。坐在天地间,行在红尘中,我们每个人都要像
四、人物风采中欣赏他人、鞭策自己
如果说文字是盛开在心田上的花朵,那么,
“人物风采”一栏,有历经艰苦写春秋、翰墨写风流的书法家,有魂系山水绘丹青的画家,有愿为人梯无怨无悔的深山孩子王,有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幸福集报者,有大地湾里的彩陶艺人、碑刻艺术家……
随访任法融道长,
人间最美是善心。手指画家张明芳,用一颗高雅的艺术之心,一颗善良慈悲的济世之心,不但温暖了他人,而且庄严了自己。她奔流不息的爱,她纯净明澈的灵魂,她广博开阔的胸襟,她斐然卓越的才情,让她行走在艺术中,行走在人民中,以与众不同的华采,蓄满阳光,一路温暖,一路花香。
他们在各行各业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,在人生路上敲着自己勤奋的鼓点。他们真情有约,山水言志,用灵魂书写着自己的人生,为自己的梦想插上双翅。他们德艺双馨,书之妙到,神采为上。他们坚守艺术,至静而德方,他们的人生流淌着诗意,他们用自己最美的画笔书写着最美的人生。他们的思想熠熠闪光,他们的精神鞭策激励着当代与后代。
从“人物风采”中可以看出,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的
红尘岁月里,
曾听一个人说,写他人干什么,别人再好是别人,写好你自己的文字就行了。可是,
五、静心阅读,宁静致远
记得一位学者说过: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,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,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;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,就看全民阅读能植根多深;一个国家谁在看书,看哪些书,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。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,还影响到整个民族,整个社会。要知道,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,是可怕的民族;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,是没有希望的民族。
书,不代表知识,而是人生经历的缩影。人人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印出来,给自己一份欣喜,一份回忆,而阅读别人的作品,则是一种心灵的提升与畅想,一种思想的成熟与历练。
“羲皇故里文风盛,天水名城精对多。”在羲皇故里神奇的土地上,从伏羲女娲演绎“八卦”繁衍人类,从大地湾先民刀耕火种,到现代文明的进程,物华竞秀而人杰地灵,他都能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。
读书确实没有止境,然而读书却有境界。此种境界,是指读书作为生命的需求,作为一种修身养性、陶冶情操的方式,能够净化、丰富、扩展、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与修为境界。
在静心阅读中,
六、感悟人生,砥砺前行
兰花生于幽谷,不因无人问津而不劳,是一种淡泊;梅花开于墙隅,不因阳光不照而不香,是一种自信;流水绕石而过,不因山石之阻而纷争,是一种谦让;无花之树结果,不妒姹紫嫣红而孕育,是一种朴素……
“人生感悟”一栏,他在梦中,一次又一次寻访伏羲庙,不为结识它的古刹苍松,而是为了寻找它那伸向混沌远古的根须,是如何把一个茹毛饮血的民族引领到了今天。面对它,面对大殿中央双目如电的伏羲,他只有以百倍的虔诚,万分的骄傲,匍匐在它的檐额下,祈求那曾经开辟过混沌的光华,再一次将他燃烧,将他锻铸!
孤独是生命的最强音符,是演奏者生活的和谐音调。你钟爱一个人必须动用真情,毫不掩饰地献出一颗山水跳动的心,去用诗情画意点染“千里共婵娟”。在《孤独中的美丽》中,他和妻子分居两地,只能鸿雁传书。那一份经过岁月打磨的感情是与众不同的,虽然没有花前月下的缠绵,没有莺歌燕舞的浪漫,但是此文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和爱人之间执子之手、与子偕老的爱情观。
有诗人说:“诗是诗人对世界、对人生的苦恋。”其实,这是对诗人的评价。没有苦恋,无以成诗,无以做诗人。苦恋是诗人的本分,也是诗人的命运。只有苦恋,才有品嚼诗味的人,才有称作诗人的人。在《诗人的苦恋》中,诗人很清苦,他要与诗一道从夹缝中获得重生,要在看破红尘之后超脱现实而回归自然。诗人的痴情诗句,是超越情感表象冲破情感篱墙而发疯后吐出的狂言,也是绝望之时无心涂抹出的一笔。
“先贤的奇迹”中,岁月流逝,往事如烟。“昔人已乘黄鹤去”而留下的亭台、楼阁、碑石,以及埋入地下亟待发掘的古文化瑰宝,举不胜举。这些伟大的先贤们,有些名垂青史,而有些无从考证,但其事迹让后人依然无限钦敬。所有这些,都是人类巨大的精神财富,至高无上的奇迹,都是金钱无法衡量的。
山之美在于石,石之美在于奇。“华山的石头”,千年不朽。山上山下、峪道沿途石头上的题字、诗文、石刻、字迹,妙趣天成,亮丽如初,让人仿佛置身于前朝,与历史老人对话。面对华山上的石头,他还能说些什么呢?抛开私欲和邪念,这时自然会领悟出一种人生哲理: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。壮哉,华山!
或许是佛说的“境随心转”,让他能够于今年的母亲节,走出烦恼与心痛,静下心来打开电脑,敲击键盘,写出与往日不一样的真情实感,献给永远慈祥的母亲:“母亲:今天又是一个非常的节日,我特别高兴地为您写信,我不觉得您已远去,您还活着,您永远地活着。今天的景物、环境、心情,不都是您给的吗?这四十多年来您不都在时时处处关心、照看着我们吗?您的家庭也和我们伟大的祖国一样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,您的子孙都已成家立业,都在祖国不同的地方、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工作,无私奉献,践行着不忘初心、勇往直前的人生理想!一切如此安好!”在他心中,母亲还活着,永远地活着!
杨绛说:“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,也不用倾轧排挤,可以保其天真,成其自然,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!”如果每个人认为你是上帝安排来到这个世上,给滚滚红尘增添色彩的,那么,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自己装扮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呢?
盈一抹领悟,收藏点点滴滴的快乐;流转经年,透过指尖的温度,期许岁月静好。这一路走来,他发现,生活于我们,温暖一直是一种牵引。不是吗?于生活的海洋中踏浪,云帆尽头,轻回眸,处处别有洞天。莫问前程凶吉,但求落幕无悔。
正因为他感恩贵人的教导,自己又能感恩学习,才有了他的人生感悟,才有了他的砥砺前行,才成就了他这棵大树的挺拔向上、枝繁叶茂。
七、岁月留声永远是歌者
鲜花感恩绵绵的春雨,因为春雨滋润它生长;鸣蝉感恩温情的仲夏,因为夏天赋予它生机;枫叶感恩清凉的秋风,因为秋风给予它火红;冰霜感恩红红的太阳,因为阳光使它晶润……
人生就是一本书,封面是父母给的,内容是自己写的,厚度是自己决定的,精彩程度也是自己创造的!惟有累过,方知清闲滋味;惟有苦过,方知甘甜滋味!
歌曲《感恩的心》,一直在我的耳畔回响:“感恩的心,感谢有你,伴我一生,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;感恩的心,感谢命运,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。感恩的心,感谢有你,伴我一生,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;感恩的心,感谢命运,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……”
曾经,
沧海桑田,雨不与风争鸣;阴晴圆缺,月不与日争荣。人生漫漫,悠悠走好的,才是自己脚下的路。借此,祝福
《故园小记》语言具有诗性,表达舒缓却又颇有张力,题材常见却又不失生机。
高山无言,依然不减巍峨;绿水无语,依然不减浩瀚。一个“静”字,让他才华荡漾,佳作不断,让我受益匪浅,感慨不已。结识
亦舒曾说:“做人凡事要静,静静地来,静静地去,静静努力,静静收获,切忌喧哗。”我们为“文”的缺点,不就输在浮躁而不“静”吗?而他,因为心是宁静的,所以写作的表达是沉静的,练字的感悟是澄静的。
他慈眉善眼,憨厚朴实,善良纯净,与世无争,总是一脸谦卑的模样。他和我一样,从希望的田野而来,带着泥土的芳香,带着父辈的期望,把自己拴在自己的文学园田里,黄牛一样辛勤耕耘着,积年累月,厚积薄发,终成《故园小记》。
他没有把青春看成一束娇艳的鲜花,沉醉在妖娆纷繁的姿色中,而是把青春看成一蓬青翠的枝柯,根植于心灵这块沃土之中,用感恩之心工作、生活、写作,一路走来,静静地活成了一棵树。看着这棵依然葱郁的参天大树,我们似乎能够看到他奋力拼搏的青春,以及永不苍老的身影!
他心中有故园,笔下有故园,他就是他的故园中那棵挺拔的大树。
补记:
在后来日渐频繁的接触中,总觉着他既像兄长,又像长者,不仅因为他的长相如笑佛,更是因为他真诚
2017年7月的最后一个晚上,张老师打来电话让我为《故园小记》写些文字,我诚惶诚恐,惊讶之余,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我的心里有喜有忧,高兴的是张老师对我这个无名之辈太抬举了;担忧的是,我能胜任吗?能写好吗?近30万字的文集,我能参悟透彻吗?
收到
高山出俊秀。他一路从故土走来,走一步有走一步的风景,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欣喜,退一步有退一步的境界。因他,因他的《故园小记》,让我们给生命一个微笑的理由,别让心承载太多的负重;给自己一个取暖的方式,以风的执念求索,以莲的姿态恬淡,将岁月打磨成人生枝头最美的风景。
TAG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