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生读报:活得尊严
活得尊严,已经103岁的周有光,堪称榜样。
他的亲人说:背有一点驼了,耳有一点聋了,外出要携拐杖,对话要戴助听,眼睛还摘过白内障。但是,他的思维仍处在敏捷状态,每天读书看报著文会友不得空闲,古今中外均在脑中存储,其记忆力及活跃程度令人惊叹。
他83岁“换笔”用电脑,98岁倡导“基础华文”运动,100岁、101岁、102岁均有著作出版。102岁以四卷本《周有光语文论集》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特等奖。这就是“汉语拼音之父”周有光。
世上百岁人不多,联合国统计是不足人口的万分之零点二。复旦老教授,超过一百岁有九个,不同的是,都不能工作,不大能动,唯有周有光还能动,生活还能自理,还在工作。他幽默地说:“上帝把我忘了!”
何以如此?周有光说:要能够适应不好的环境。你不要着急,不要失望,遇到任何坏事情,你要稳定,要安定,同时要保留积极的思想,不要消极。原来是好在心态。
他那样平淡,淡雅如菊。住的房间狭小,年久失修,透风漏雨。他在《新陋室铭》里说:“卧室就是厨室,饮食方便;书橱兼作菜橱,菜有书香。”“门槛破烂,偏多不速之客;地板跳舞,欢迎老友来临。”
他那样平静,宁静似水。我觉得一个人活着几十年,在地球上面,你的价值不是多赚几个钱。一定要为人类社会创造做一点事情,不论多大,大也好,小也好,总之要看你这种工作能不能推进社会,而不是空的。
他那样平和,超脱豁达,老伴去世后,他想到外国哲学家讲过,所有的生物都要死的,个体的死亡是群体进化的条件。这话非常有道理,这么一想,死是当然的。他就服从自然规律,安心生活。他那样平实,别的老人常说:“老了,活一天少一天了。”周有光则说:“老不老我不管,我是活一天多一天。”把81岁视为1岁,从头开始计算年龄。
人不因为老而可卑。脸上条条皱纹,是历史沧桑记录;头上白发,那是智慧选择的颜色,作为沧桑人生的见证;拐杖是韧性坚持的象征;眼花,耳背,不等于心灵空虚;手脚不灵,行动迟缓,这是奋斗付出的代价。
只要保有童心,宋代诗人汪元量:“发已千茎白,心犹一寸丹。”只要“关怀莫过朝中事,袖手难作壁上观”,就会继续书写华章。
蒙田:“迟暮之年并非一定是令人厌恶或衰败枯朽的。”周有光是最好的榜样。正如罗素所说:人生像条河,最后“雄浑的河水流得愈发宁静、深沉,极目远眺,注入海洋”。这就是生命的尊严。
【赵安生选自《老年日报》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