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冯小刚先生就天水人逼走杜甫一说商榷
拜读小刚先生的博文大作,获益良多,深为先生对杜甫的敬仰之情而感动!但不瞒您说,我对您关于“我真的有点恨天水人,是历史上天水人的小气把杜甫逼走了,要不诗圣可能在天水定居下来”的论点是大不以为然,且完全不同意的。
杜公为何出走秦州而历经千般艰辛远走同谷?不用我辈凴空猜想,得要看杜公自己是怎样说的。
首先,杜公秦州杂中对姪儿杜佐、友人赞公等对他的关心帮助多有记述,对秦州的山水风物亦多赞誉,其实他是有心长留秦州的。在《寄赞上人》中他说:“重岗北面起,竟日阳光留,茅屋买兼土,斯焉心所求”,“柴荆具茶茗,径路通林丘,与予成二老,来往亦风流”,看!杜公还想在南廓寺对面向阳的北山上买地置屋,与赞公长相往来哩!天水人小气逼走杜公何据之有?
既然不是天水人小气相逼那杜公离秦州又是为了什么?原因只有一条,就是为了逃避政治灾害,害怕有人举报他曾去凤翔谒见肃宗一事,如果一旦追究,难免囹圄之灾。“江湖后摇落,亦恐岁蹉跎”,“孰云网恢恢,将老身反累。”天网恢恢,杜公怕呀!
躲在秦州,距长安近在咫尺,人来人往,万一被人发现举报如何是好?“此邦俯要冲,实恐人事稠”,“古来聚散地,宿昔长荆棘”,住的时间长了,会有麻烦,或许是杜公已经听到了什么,怎么办?出路只有一条,那就是赶快逃往更为偏远荒僻的汉原栗亭。
为什么天水官员不接济杜甫?从杜甫诗中从未提及官员推测,怕是他刻意躲着那些地方官,唯恐人家知道他在秦州。
《秦州杂诗》中还有许多足以说明杜公离开秦州原因的句子,限于篇幅及本人学识浅薄,不再赘述。文中不当之处请冯先生勿吝笔墨。
希望天水人不要背上逼走杜甫的千古骂名黑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