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川“鼠标少年”一事,一度成为网络热点。在平息50多天后,再度因为一件小事又被某些人炒作成网络热点,而且持续发酵,不能不引起我们警惕,思考是否有人在小题大做,试图通过媒体渲染,达到桌面上不能说,达不到的目的。
“鼠标少年”在经历转帖刑拘事件后,父母托人找关系到秦州区育生中学上学,这十分正常;“鼠标少年”和家人都不想受到过去事件的影响,想在新的环境安静学习、生活的想法也完全合乎情理,能被理解。
按说一切应归于平静,“鼠标少年”的人生应该步入一个少年正常的成长轨道中去。
但是,“鼠标少年”又对张川事件中已经处理过的事情再次提起司法申诉:一是对自己被拘以后的经历更改为受到了打骂逼供;二是就刑事拘留改行政拘留要求赔偿与道歉。从维权的角度,用民间“讲死理”“死讲理”角度讲,这样的做法不为过,但从“鼠标少年”的成长意义看,“鼠标少年”以及其监护人不应过于纠缠过去,纠缠这些一定会花费许多精力和时间的事,而应清除干扰,放下包袱,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。毕竟”鼠标少年”只是个少年,人生的路还很长,还要许多重要的是要做。
“鼠标少年”维权的结果首先导致公检法的介入。公检法的介入,致使育生中学原介绍“鼠标少年”入学的领导,认为由于自己原先不了解“鼠标少年”,私自介绍他借读的行为引起了麻烦,所以以借读介绍者的身份,直接简单处理此事:把“鼠标少年”退回去,不让上学了。该校领导的做法,应该属于个人行为,不是学校的决定,不应被过多责备,甚至让学校再遭受深度调查,影响正常的管理和教学秩序。
但是,就这样一件“鼠标少年”被退学一事,再度成为网络热点。网络在某些人的推动下继续发酵此事,这样我们就不能不怀疑继续小题大做的另样目的。
育生中学接受“鼠标少年”就学,尽管手续存在暇疵,但不应被过分质疑甚至遭受批判。在秦州、麦积,许多家长心目中比较好的学校都是这样接受跨区域、边远地方学生就学,有些学校借读学生甚至比较多。对于“鼠标少年”被退学一事,我市很快作了回应:“鼠标少年”可以在育生中学就读,也可以回原校读书。育生中学在许多质疑批判的舆论声中,最终能接受“鼠标少年”就学,其实恰恰表现的是我市教育界对于所谓“问题学生”的关爱。
“鼠标少年”再度成为网络热点,继续发酵,除了上学受阻原因外,我觉得还有其他目的,就是有些人想以网络的巨大舆论力量,阻止公安机关对“鼠标少年” 涉嫌故意伤害案件的正常调查。
据了解,“鼠标少年” 2013年9月29日参与殴打了阿阳中学学生马某。 10月1日中午,马某家人告知学校孩子的眼睛充血,要求诊断治疗。
10月28日早上,马某母亲来学校告知马某为鼻骨骨折。
“鼠标少年”打人一事在受害人投诉后,公安机关依法立案进行调查。11月16日、17日,市公安机关对“鼠标少年”涉嫌故意伤害案件进行问询调查,某些人单纯渲染“鼠标少年”的上学受阻事件,就是想引导舆论一边倒,阻止对涉嫌伤害事件的进一步调查。
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,以其公开的力量为群众助力,网络名人以其知识、良知为群众代言,其积极作用无需置疑;但是,网络的力量,网络媒体的作用,用偏了,用错了,亦会给社会带来巨大伤害。我们应该警惕“鼠标少年”类似的事件被反复发酵,被小题大做,以达到其他不合道德准则的目的。